一、背景情况 本市博物馆与中小学在教育互动互补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推进博物馆“教育部”、“教育专员”制度建设,已经建立了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推广电子学生证,2015年共有6家博物馆试点开展青少年教育品牌项目活动等等,总体看效果不错。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部门之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相关部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博物馆内部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中小学校在推动学生接受博物馆教育方面系统性、整体性不够等。 二、问题与分析 (一)教育体制机制存在不适应 一是未能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也仅仅是作为校外教学实践,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稳定性和不均衡性。 二是未能构建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馆校合作的运行、督查、激励、评估等一系列顶层制度和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二)博物馆的管理运行体系存在不适应 一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各类博物馆没有主动对接中小学的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设计开发各类活动,也并没有对中小学生进场参观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针对性的活动安排。 二是部门设置及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博物馆设立了“教育部”,还有十几家设立教育专员,而且还大都是兼职从事教育专员工作,他们对于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也不熟悉,很难开展切实有效的服务工作。 三是项目的内容、形式单一。目前博物馆缺乏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活动场所和互动空间以及数字化先进手段和方法,针对中小学生高水准的讲解咨询服务等供应也不足,只有极少数博物馆的专家能够走进学校进行授课。 四是经费不足。许多中小型博物馆本身经费就有限,并且也没有教育服务专项经费预算。 (三)学校的日常教学体系存在不适应 一是学校缺乏主动组织学生走入博物馆的积极性。出于课程调整、组织管理、安全等角度考虑,中小学校并不愿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教育的均衡性不够。中心城区与边远教育不均衡,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均衡。 三是师资力量缺乏。长期来老师接受和传授着校本课程的培训,对于校外教育资源了解和受培训相对较少,对于博物馆的知识了解也不够,也是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无法走入课堂的限制之一。 三、对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 1、统筹规划,建章立制。建议由市教委牵头联合市文物局研究制定促进博物馆与中小学素质教育良性互动的制度架构,细化实施方案,起草年度合作项目规划,进一步扩大推广“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建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 2、构建馆校合作效果评价体系。鉴于综合素质教育其作用的长期性和个体性,建议邀请第三方机构建立基于学生个人的长期账户和基于机构的评价指标系统,将现有的电子学生证、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整合进去,做到短期的数量评估和长期的质量评估的有机结合,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推动馆校合作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二)深化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1、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建议在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制定过程中,真正体现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方案,从课程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估、教学考核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2、加强学校教师与博物馆教育专员的培训工作。建议由市教委牵头,联合市文物局,对学校专门教师及博物馆教育专员开展专项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培训大纲。 3、积极为学校开展博物馆教育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学校将博物馆专家、学者请进校园,请进课堂教学;二是研究设立专项博物馆教育经费项目,将邀请博物馆专家讲课费、参观博物馆所需费用、与博物馆联合开发课程等费用均能纳入每年教学预算中。 (三)创新方式,强调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 1、建立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考核机制。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博物馆必须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开展中小学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各博物馆也应逐步设定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与中小学校进行对接,并且将博物馆的教育服务作为其考核的一项指标。 2、以项目开发为驱动,打造博物馆教育服务品牌。积极发挥各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注重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环节上有新突破,打造一批具有上海特色的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形成一批市级示范性博物馆教育活动场所。 3、设立教育专项经费。在博物馆的经费预算中,增加教育专项经费项目,鼓励博物馆通过开发教育项目的方式,向市教委等部门申请专项资金。 4、设立学生参观日。各类博物馆可根据各馆实际,考虑日常参观人数,预先安排学生参观日并对外公布。这样既可以分流参观者,又能对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以适应不同年龄层学生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