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提案选登 > 稿件
[2016年组织提案]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创意设计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
2016年01月08日

  上海建设国际创意设计中心城市的背景、目标和模式与“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等概念提出之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顶层要求,以及人们更加认识到创意设计成为城市经济、城市就业、城市影响力、城市吸引力、城市品牌、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凝聚力的核心维度。相应地,国际设计中心城市的推进也从产业主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重的方向转变。

  但我们也发现,上海在建设国际创意设计中心城市时,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聚焦对大型企业的扶植和与之配套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对小型创意企业竞争环境的伤害;平台垄断也是限制中小型创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基础运营商,特别是涉及移动互联网方面,与服务商之间的地位非常不平等,垄断行为明显,严重制约了相关企业的竞争性发展。2、由于涉及传统文化传媒业态、信息通讯技术、工业设计等诸多领域,客观上形成了多部门监管的局面,上海虽已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但多年的遗留问题和协调机制的缺失始终是发展的瓶颈问题。多头管理的复杂格局,与产业链完整相对应的政策资源完整性及不确定性大,所以行业风险较高,不利于企业集中资源进行产业链上的创新和创意发展。3、上海城市文化定位(特别是国际定位)较为模糊,对城市品牌的推介力度也不够。这不利于上海创意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因为本地企业较少享受到城市品牌的溢出效应。而一些发展程度不及上海的国际城市,则能成功借助城市品牌推介,获取巨大的辐射效应。

  为此,建议:

  一、对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予以再平衡

  中小型创意企业往往是国际设计中心建设中最具活力和创意动力的主体,它们需要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实现健康运转。所以上海在继续其产业政策的时候,在考虑对大企业扶植的同时,采用严格的控制标准,使其成为研发和设计的主要带动力。创意活动,特别是多媒体设计活动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开放的基础设施平台上,通过i-Shanghai等网络平台予以支持是未来的主方向,直至实现泛在支持免费化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同时,作为创意设计内容产业的承载媒介,在上海加快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在内容发展中优化竞争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二、理顺创意城市的管理体制

  从建设国际设计中心的环境要求来看,上海在针对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创意企业、创意活动的管理上还有提升空间,这一方面体现在多头管理的格局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创意行业面临的公共管理的不确定问题。上海虽然有研发、国际交流、展示、知识产权、投融资、情报等方面的创意发展网络平台,但在运作力度和所受支持上还显单薄,需要强化平台之间的协调和合力。

  三、不断培育创意消费环境

  上海已经从财富和收入基础角度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本地消费者。加之上海金融和商务中心建设吸引了关注生活方式差异性和艺术品质的富裕阶层,为创意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另外,长三角地区实体经济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发展为上海的创意城市建设提供了市场延伸,长期以来上海周边地区对上海的文化认同感既是上海发展创意大都市的文化基础,也是经济基础。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文化呈现较强的多样性,稳定的多样性历史沿革与文化包容性相互影响,造就了有利于创意发生和繁荣的人文环境。“容错”和“容异”的包容性正是自由创意的先决条件。上海创意设计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未来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化,即培育更加宽容和多元的环境来契合国际型创意设计名城的发展路径。

  四、城市文化定位应聚焦设计行业

  上海应进一步明确发展创意设计的重点和领域,比如将创意特别是设计提升为上海的城市品牌。文化定位的直接体现就是能否在国际文化生产和出口上形成专业化分工,参与世界上城市间的软实力竞争。在收入和社会文化价值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城市只能通过“出口”创意,通过辐射来建立自身在世界创意经济系统中的位置。在创意、创意传播和创意全球商业化过程中,我国在以极具文化性的文学、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内核行业方面不具有竞争力(由于与西方“主流”文化的差异),但依靠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这方面的辐射还是具有提升空间的;另外可以在文化属性相对较弱的方面或环节提升竞争力,比如各类设计行业。这种国家间的格局在世界和地区大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增强上海本土产业竞争力、做强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形成出口优势是亟待明确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