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提案选登 > 稿件
[2016年组织提案]打造生态之城 助力转型发展
2016年01月08日

  生态文明自被中共十八大列入五大建设,重要性不断凸显。“十三五”规划又提出了包括绿色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对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做了详尽规划。生态文明,长远讲是文明要求,眼下则是最大的民生。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在生态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以生活垃圾为例,2014年上海共处置生活垃圾742万吨,其中焚烧、填埋556万吨。填埋或焚烧造成生态损害和资源浪费且不说,未被纳入处置的垃圾“零头”,对城市生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目前河道黑臭现象就与垃圾直排有直接关系。去年全市259个水环境监测断面中,劣5类超过60%,近岸海域总体也处于重度污染水平。

  此外,上海还面临很多生态难题。金山化工区土壤和水体指标,虽是难断公案,但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民众的关切和诉求;合同能源管理和分布式供能,作为已获验证的先进节能措施,始终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城市静脉产业链规划滞后,缺乏各环节系统配合,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不高,去年上海回收利用的垃圾仅占处置总量的1.2%,对产业规模和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有的区级政府向土地要税收的思维定势仍然存在,不断挤压民营环保企业生存空间。

  虽然任务艰巨,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行政管理透明、高效,领导班子意识超前、视野开阔,市民文明素养较好,特别还有崇明生态岛和桃浦科技智慧城等抓手,只要下定决心,我们有能力将上海打造成一个现代的、绿色的、人气的生态文明之城!

  一是转变观念。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要将城市作为生命体来尊重,有能量输入必有废物输出,系统应当可持续,用能和资源消耗要节制,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并进入再利用循环。城市生态文明要求审视原有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用循环意识和生态理念去构建管理机制和政策选择;要依循环经济要求构建产业体系,学会向生态建设求发展、求文明。

  二是科学规划。首先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级。生态建设涉及规划、环保、水务、绿化等多部门,在规划和执行时存在管理的牵制。应明确责任主体,必要时实行高配领导负责制,并探索建立适宜生态文明要求的管理体系。在制度设计上要重视量化指标,倒逼政府和社会生态意识的养成。除节能减排指标外,还应增加对区县政府生态考核指标,如规定各区垃圾处理用地占比硬性指标和相应的交易补偿机制。科学规划还应坚守市场化,对于各种“遗留问题”,要有主体的明确界定,清晰政府与市场边界,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依靠市场机制来有效落实生态文明相关政策。

  三是果断行动。对于当前反映突出,关乎民生的生态问题,要采取“断然”措施,让群众有直观感受和良好体验。如针对河道治理,要抓住多头管理、执行不力的主因,调整部门权限设置、实现无缝接洽,还市民以“碧水清流”。要将静脉产业规划由将来时变为进行时,尽快启动培育城市静脉产业,鼓励污水能源、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各类利废方式。重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企业门类发育,鼓励支持产业发展,探索设定废弃物再利用比例的指导性要求,争取早日进入城市废弃物产出与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的文明发展状态。

  四是社会共治。生态文明关乎公众切身利益,人人可以表达诉求。生态文明不应只是政府高喊的口号,更要转化为民众内心自觉和外在行动。与主媒相比,社会传媒、公民个人的参与传播,针对性和说服力更强,渗透性更大,只要能拨动公众的节能心弦、触动循环意识,都应鼓励。因此,要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扶持环保NGO的成长,将其有序纳入环境治理机制中,最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社会共治的良性格局。

  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让我们再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态文明之魂,一个宜人、宜业、宜居的新上海,美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