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专题研究 > 稿件
沪上抗战遗迹"生存状况"堪忧
2013年07月29日

民革市委专题调研抗战遗迹保护及利用,发现

 

image

 

image

  作为两次淞沪抗战的发生地,上海留有不少抗日遗迹。它们是历史记忆的承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些历史痕迹如今命运如何?民革上海市委近期正在进行的一项专题调研显示:情况不容乐观。

  这项由民革市委理论委承担的研究课题,旨在对本市留存的两次淞沪抗战遗址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在对金山区、宝山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初步探访后,课题组发现了不少问题。

  宝山区在两次淞沪抗战中都是主战场之一,这里的抗战遗迹为数不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也座落于此。该纪念馆规模大,设备先进,但课题组发现,其内容稍显薄弱,尤其是对正面战场的描述明显不足。此外,课题组还在纪念馆的文字说明中发现了不少错别字。对于一个主题严肃的专业纪念馆来说,这似乎不太应该。

  有一些本应充分开放让社会各界人士接受教育的遗址遗迹,却被“养在深闺人不识”。比如位于宝山区庙行镇的“一·二八抗战”无名烈士墓遗址。一·二八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专门修建墓园,埋葬烈士衣冠石椁。墓地后被日军炸毁,但石椁尚在地下。课题组在当地询问多人,他们却纷纷表示不知道有这个遗址。费尽周折,调研组才在泗塘二中校园内找到墓地遗址。浓密的树丛中,只剩下一块立于1999年的石碑,石碑的铭牌,也几乎湮没于荒草之中了。

  位于大场镇西马桥村的“马桥纪念村牌坊”,其“生存环境”更是让人唏嘘:一个杂乱的院落中,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牌坊背对“观众”默默伫立,它的正面几乎被贴在了一栋房屋上,变成一个“门楼”。如果不是有当地居民盛先生的热心指引,课题组根本找不到这座牌坊,因为它的铭牌——在院子大门外的河边——已经完全断裂翻落。

  还有一些遗址,虽然未被遗忘,却遭到了“保护性破坏”。位于金山卫的日军“杀人塘”,是1937年11月5日日军登陆后对居民实施屠杀的地方,水塘中一共埋葬着50多个冤魂。虽然早在1984年,这里就被定为日本侵略上海遗址纪念地,但如今,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块光秃秃的水泥地,上面立着两块文字铭牌(其中一块立于1966年,称此地为“地主阶级残杀人民的地方”),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教育与警示作用。

  除实地参观外,课题组还与当地文管、方志部门以及当地居民进行了充分交流,了解到不少被人忽视的抗战故事和遗迹,比如金山区的“吊人树”、宝山区顾村的碉堡等。课题组将在调研基础上形成报告,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前,为上海抗战历史记忆的留存贡献力量。

作者:吉朋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