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稿件
九一八事变与上海抗战

  九一八事变与上海抗战,虽然时间上不是一回事,地点更是相距数千里,但都属于侵略与反侵略同一个主题,都属于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彼此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九一八事变暴露了日本侵占东北并要征服中国的野心,激起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上海抗战则是九一八以后民族危难不断加深下奋起反抗的突出事迹。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充分体现了上海是座不屈的城市,光荣的城市。

  一、九一八事变与上海各界的强烈反应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肢解并独霸中国系它朝思暮想。经过日俄战争,日本虽然取得了对南满地区的实际控制,但它并不满足,一心要占领整个东北。1930年代初,日本国内经济危机加深,同时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狂热派军人急不可耐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故意炸毁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接着诬蔑中方所为,向东北军北大营发起了炮击。次日,关东军侵占了沈阳,并向东北全境开始进犯。

  面对汹汹来势,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希望国际联盟能施加压力。9月22日蒋介石发表演说,称“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由此20多万东北军纷纷撤回关内,仅个别地区发生了局部抗战。然而国际联盟在承认东北为中国领土的同时并没有进行实际干预,这样日本的气焰变得更加嚣张,不仅一步步地占领东北全境,还要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的抗日情绪迅速高涨。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要“立刻发动与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要求满洲省在满洲组织武装力量,“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此外中共中央还连续发表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声讨日本的侵略罪行,遣责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爱国团体的倡导和组织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运动,许多城市的学生和市民纷纷集会游行,实行罢工罢市罢课,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地迅速出现“以罢工、罢市、罢课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反映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标语和传单,东北军未撤入关内的部队和当地民众也零星进行了抗战。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上海的表现和影响很大,几乎“凡有血气,莫不同仇”,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八天,上海《生活》周刊就写道:“本周要闻是全国一致伤心悲痛的国难,记者忍痛执笔记述,盖不自知是血是泪。”《申报》认为,面对日军步步紧逼,只有坚决抵抗一条道,只要“以必死之决心,自卫自救,争取我民族之生存,并以维护一线仅存之公理与正义”。即使要借助国际力量,也必须首先实行自救,进行抵抗,只有自救,别人才会救人,“以自力求生存者,乃能生存,亦乃能博得他人之同情。而此种同情之博得,决不能毫无代价,必以热血换来”。9月24日,上海数万大中小学学生举行罢课,上海各大学学生还组织起抗日救国联合会,决定推代表赴南京请愿,即时实行罢课“至代表回沪为止”。27日,请愿团在南京向政府提出迅速出兵、惩办不力外交官等五项要求。被蒋介石接待后,请愿团还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胡汉民住处进行请愿,并且召开了记者报告会。关于这次请愿,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上海学生来请愿者络绎不绝,其必为反动派所主使,显有政治作用。时局严重已极,内忧外患相逼至此。”12月7日上海仍有万余名学生上街示威游行。上海的工人和广大市民以抵制日货、罢工罢市表明态度,商店不买不卖,不给日本商人提供原材料,码头工人拒绝装卸,一时间日资企业尤其日本纱厂受损严重。为了转嫁损失,日本商人采用解雇工人、延长工时等办法,12月底又决定自1932年1月起全市日商纱厂一律取消每月赏金。1932年1月8日沪西日资企业同兴一厂工人首先宣告罢工,随后日华三厂、四厂,喜和一厂、二厂、三厂和公大三厂等日商纱厂相继罢工。至是月中旬,罢工人数达万人,先后成立了罢工委员会和罢工联合会。这次罢工时间长、规模大,使沪西日商纱厂大多陷于瘫痪,在沪日资企业尤其棉纺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应也很强烈。1931年5月,访日归来的黄炎培就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日本有进一步侵华的野心,同年7月,上海商会、上海反日援侨会便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果不其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事变发生后,原来向上海供给的东北矿产资源几乎全被日本垄断,另外原来销往东北的上海轻工业产品因为日货在东北倾销而变得市场大幅减小,上海商界强烈要求改变局面,强烈要求实行抗日。他们在批评当局不作为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抢眼的是准备实际参战的抗日义勇军。1931年10月5日,上海市民联合会下属的福建路商界联合会首先组织了义勇军,随后其他分会亦相继成立。在很短时间内,报名者达到1600余人,于是上海市民联合会成立义勇军委员会,实行统一指挥,并对义勇军队员进行为期约三个月的实战训练。这支军事化的队伍原来打算保家卫国,火线杀敌,由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限制,他们的愿望一时没有实现,直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才得与前线将士并肩战斗。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其中上海表现相当突出,几乎整个城市都在沸腾。

  二、日本再挑事端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对全国影响很大,因此遭到日本当局的忌恨。此时日本正密谋成立伪满洲国,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压迫中国当局进一步屈服,于是又在上海找茬,故意要在这里挑起战火。1932年1月28日,驻沪日军突然向驻守闸北的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

  在此之前日本已在上海制造了一系列的事端,并要求上海市政府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并公开道歉。上海市长吴铁城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授意下,于1月28日复函日本领事表示接受,但日本本意要武装入侵,因此接函后仍以保护侨民为由,突然出兵袭击闸北。驻守闸北的第十九路军156旅不畏强暴,随即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随即越打越烈。

  上海是蒋介石的发祥地,也南京国民政府财税的主要来源。日本进攻上海,蒋介石开始急了,当局决定“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于是迁都洛阳,做长期战争之准备,又先后多次增兵上海,全力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在此期间日军三换主帅,三次增兵,双方战事异常激烈。至3月3日,中国军队退守嘉定、黄渡一线,日军攻占上海,并宣布停战。5月5日,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双方停战协定在上海签订,日军于次日开始分批撤退。至7月17日,最后一批日军撤离上海,战事自此结束。

  很显然,一二八事变及由此开始的淞沪抗战是九一八事变的一种延伸,是九一八事变后的连锁反应。是役日军出动航空母舰,实行海陆空立体作战,同时杀人放火,对上海人民十分残暴,但十九路及前来支援的第五军在上海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顽强坚持了两个多月,官兵上下浴血奋战,表现得非常勇敢。此次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野心和侵略者的气焰,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信心勇气被激发了出来,中国军队的形象也因此大有改观。据统计,是役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万余人,而中国军队以弱抗强,牺牲更加惨烈,上海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4亿元。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过程中,上海各界和广大市民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战争爆发后上海市民联合会义勇军委员会旋即召开会议,推举代表谒见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请求让义勇军上前线“杀敌救国”。蔡廷锴十分感动,连称“甚好,甚好”,最后指定由该军高级参谋华振中为义勇军总指挥。2月中旬,义勇军成立第一大队,下辖两个连和一个补充排,枪支由十九路军提供,训练由十九路负责,所需给养由上海商会、上海市民联合会等团体接济,不久义勇军即开赴前线与第十九路军并肩作战。

  三、日本全面侵华与上海主动出击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并不满足对东北的占领,它要继续侵吞华北,以便侵略全中国和征服全世界。

  对于日本进一步的野心中国当局早有警惕,并相应作了准备。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将重点置于对日备战,“依靠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和输入新式武器,企图使军队近代化”。国防经费增长一倍以上,国防设施也以南京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进”。1936年为准备对日作战,国民政府将全国划分成江浙、山东、冀察、河南、广东、福建、广西七大国防区,其中江浙区京沪警备分区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兼任。同年11月,张即以第36师、第87师、第88师迅速推进至上海外围警戒待命,同时征集车辆船舶,“屯积必需粮秣”,并密令淞沪警备司令部绘制驻沪日军据点和全市交通地图,扩充上海保安团。

  将上海作为备战重点,只是以防万一,也是吸取一二八因防御缺陷而被动的教训,其实蒋介石“不愿在上海轻易发生战事”。因为上海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关系首都南京的安危。另外受《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于上海集积不容易,而且一旦开战,江浙财团势必受损,会直接触动蒋介石的利益。

  但是全面侵华系日本的既定国策,夺占上海已是“预定的步骤”。1935年,日本就有陆海协同入侵上海的设想。所以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四天,日本第3舰队就开始向上海云集。7月中旬,驻沪日军加紧抢修工事,日夜演习,尤其7月28日突然将汉口日侨紧急撤离。日本撤侨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表明日本将在上海会采取军事行动。既然上海一战势不可免,与其坐等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7月30日,张治中致电蒋介石等,建议“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南京当局复电赞同,于是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于8月13日主动打响了淞沪抗战的第一枪。八一三主动开战,应该说是被动中的主动。日军既然已向华北腹地大举进犯,复又于上海增兵滋事,故此变被动为主动,实迫不得已,也理当如此。诚如当时上海《立报》所言:“我们固然不愿挑衅,但敌人既着着压迫,在战略上我们就绝对不能再拘泥于‘守’与‘抗’,以重蹈淞沪战役及长城战役的复辙!……我们决不能永远做被动者!我们要明白作战的地点是在我们的领土上,愈挺进则所受的损失愈少!”

  蒋介石既决定开战淞沪,并实行主动出击,政略上想促使国际调停,战略上想减轻华北压力,可是这一大战虽调集重兵,遣尽精锐,官兵们也抱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心不怕牺牲,英勇抗战,但最终还是未能达到目的,11月底上海沦陷。

  四、两次淞沪抗战的历史意义

  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都是国家危亡关头的爱国壮举,都是民族不屈的杰出表现,都是上海这座城市光荣伟大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世界列强一次又一次武装入侵,结果他们的索取和贪欲又总能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满足。这样屈辱的历史在1945年得到了改写,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艰苦卓绝和始终坚持,终于为自己赢得了扬眉吐气和国际荣誉。一二八、八一三,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反侵略战争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从对外战争的角度上讲上,两次淞沪抗战和卢沟桥战事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都应该被历史所记取。而这一切的源头,又都与九一八事变有关,由日本全面入侵东北继而征服全中国的野心所激起。

  一二八淞沪抗战规模和惨烈已属空前,八一三更是决心罕见,震撼不已。上海两次抗战,都引起了国际正视和同情,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甚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两次上海抗战,一次比一次更勇敢,它改变了上海形象,也一度改变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形象,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华民族一致抗战奠定了基础,为激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英勇抗战作出了贡献,尤其八一三,“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内运”。两次上海抗战,均影响深远,为鼓舞后来,激励后人,创造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迄今这段历史,依然恍若昨天,值得中华儿女引以自豪和骄傲。

来源:东华大学 作者:廖大伟 张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