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回眸 >>历史人物 > 稿件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2016年11月24日

纪念黄兴逝世100周年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家黄兴先生逝世100周年,我们至今仍缅怀这位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奋斗一生的先贤。

  黄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黄兴早年深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和中法战争马江海战清军失利的剌激,萌发了关心时势和探求救国救民的志趣。进入两湖书院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粗知世界大势,思想和学识有了飞跃的进步。唐才常自起义失败后,黄兴认识到勤王保皇并不能救国,开始倾向反清革命。

  1902年赴日留学,是黄兴人生的转折点。在东京弘文学院留学期间,他对清朝的腐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西方、日本图谋侵吞中国的野心感到忧心忡忡。由于意识到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军事知识对救国似乎更重要,他因此十分留意军事。一有空,就参观日本士官联队,观看日军操演,听日本军官讲授军事韬略,到神乐坂武术会学习射击。在留学期间,他结识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并积极投入留学生发动的拒俄运动,反对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回国后,于1904年与章士钊等十多人秘密成立了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被举为会长。华兴会虽规定了“扑灭满清”的反清革命宗旨,但同时提出了先“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的革命斗争策略。华兴会成立后,黄兴又成立了黄汉会和同仇会,联络湖南的武备学堂学生、新军,争取湖南的会党“哥老会”,计划以武备学堂学生、新军为主、会党为辅,发动浏阳、醴陵、衡阳、岳阳、常德、宝庆响应,集中全力攻下长沙,一举夺取湖南。同时又派遣宋教仁、胡瑛负责联络武汉三镇新军;派陈天华、姚洪业前往江西游说巡防统领廖某,劝其响应革命;又派章士钊、杨笃生、周维桢等担任上海、南京、四川方面的联络工作,并设爱国协会于上海,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而黄兴本人则往来于湘鄂等地,负责指挥调度,统筹全局。华兴会计划中的起义后来虽告流产,但这一起义计划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和历史意义,它充分展现了黄兴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黄兴这一行动计划是正确的。

  黄兴是一位品德高尚、为人极为厚重的人,在此后黄兴与孙中山的合作中,黄兴从未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去说服和改变孙中山的“先西南边省,再向长江、中原推进”,最后夺取北京的斗争方略。实际上,孙中山的“这种东一冲西一击的斗争方法,总是不能奏效。”孙中山在两广和西南地区发动的十次武装起义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尽管如此,黄兴仍尊重孙中山为领袖,始终以大局为重,自觉遵从孙中山的武装起义计划,并为其成功而投入战斗。在1911年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中,他亲自担任“选锋队”(敢死队)队长,身先士卒,带领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并为此受伤。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制定新的革命计划,计划分上、中、下三策。上策为中央革命,各省同时发动,最后一举攻下北京;中策为长江革命,先立政府,再行北伐,攻占北京;下策为边疆革命。宋、陈等认为上、下两策皆不可行,只有长江革命切合现实,而长江革命重点在两湖,而夺取武汉尤为要害。长江革命的计划同黄兴当初华兴会的起义计划极为相似,黄兴自黄花岗起义失败,也认定天下事“断非珠江流域所能成”。当宋教仁等邀请黄兴前往上海主持工作,他欣然接受,立即前往,此后他积极筹划发动武汉起义的计划,直至辛亥武昌起义爆发。

  黄兴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民主共和国的创始者。但他居功不傲,处处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形象。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亲自前往武昌,指挥革命军同前来镇压革命的北洋军作战。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时,有人推荐他担任临时大总统,他坚持不就,认为孙中山是中国革命领袖,大总统一职应由孙中山担任。孙中山回国后,他在上海积极协助孙中山组建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立和清朝统治,黄兴和孙中山从全局出发,积极吸收立宪派参政,让张謇、程德全、汤寿潜等担任临时中央政府要职。由于张謇等是立宪派的领袖,在全国声望很高,此举对加速清朝封建统治早日结束、辛亥革命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黄兴在南京独立各省代表会议上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顺利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辛亥革命前后,孙黄并称于世。这是对黄兴最恰当的评价,也是对黄兴为民族民主革命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但自1913年“二次革命”后,孙中山与黄兴已从原来的“相见恨晚”到不得不“两情分手”。有人说是“分道扬镳”,这一说法不妥,一时分手是实,但反对封建复辟、坚持民主共和的“道”没有变。宋案发生后,黄兴主张用法律途径解决,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黄等相继流亡日本。孙中山把“二次革命”失败原因归结为革命党人不听其指挥,黄兴对此予以保留;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向他宣誓,并按手印,黄兴不愿接受。此后他离日赴美,向爱国侨胞宣传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民主共和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1915年袁世凯悍然帝制自为,孙中山开展护国讨袁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败亡。黄兴应孙中山邀请,由美洲坐船回国,重新回到昔日的革命队伍。途中,他感慨万千,赋诗述怀:“太平洋人一孤舟,抱载民权与自由;愧我旅中无长物,好风吹送到神州。”同年10月,黄兴因胃出血不治,病逝上海,享年42岁,可谓英年早逝。灵柩安葬在长沙岳麓山。当时的北京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以悼念他为民主革命的不朽功绩。革命党人纷纷致送挽联挽幛,发表评论。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评价他“心思慎密、措置周详,辅佐总理进行革命,厥功伟矣。”冯玉祥誉他是“开国元勋,目光远大,不畏牺牲;为国为民,为万世开太平;文武合一,今之圣人。”而国学大师章太炎,在送的挽联中则写道:“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人类文明的枢纽操之于学术,而学术的枢纽则操之于史学。历史是过去了的政治,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述往事,思来者”,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黄兴等革命先贤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来源:民革上海市委会 作者:谢俊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