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宣传 >>思想交流 > 稿件
浅谈民革党员的职责与履职
2016年08月12日

  参加2016年民革上海市委第33期中青年骨干培训班,让我这位在华东政法学院统战部老师的鼓励下加入民主党派的新进成员,对成为党外人士的意义以及作为党外人士的职责形成了新的认识体会。本人结合自己工作的高校、自身专业、服务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什么成为党外人士、作为党外人士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谈谈体会。

  为什么要加入民主党派?

  在学习过程中听到不少学员介绍自己加入民主党派的经历,基本可以总结为在所在单位统战部领导或者所属党派主委的积极鼓励下“稀里糊涂”地加入了民主党派。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在参加此次学习班之前,多数学员对加入民主党派的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我认为,此次研讨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让学员认识到加入民主党派的意义,即要提升个人政治方面的素养。

  党外知识分子可谓是各个单位的骨干建设力量,加强个人政治意识,有助于个人认识自身的发展空间、选择发展方向、谋划发展道路。加强个人政治意识,除了对实岗锻炼有益之外,同时也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政治素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的一部分。较强的政治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外界复杂的思潮,做到不趋之若鹜、不人云亦云,坚守自身的政治信念。

  作为党外人士需要做什么?

  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和考察,我们学习了作为党外人士的职责:了解历史、凝聚共识、参政议政。这也是党外人士参加此次研讨班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首先,重温历史。了解中国多党合作的历史,了解自身党派的发展历史,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和调动一切党外力量,推动国家不断发展和前进。近年来,针对民革的重点工作之一社会法制,上海民革团结了一批法律领域的有识之士。身在誉有“东方明珠”的政法类院校,我应积极发挥华政主流学科的优势,学习法律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党派的发展。

  其次,凝聚共识。具体而言,凝聚改革共识、发展共识、法治共识、反腐共识和价值共识。积极实施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推行供给侧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政法类院校工作,我应耳濡目染地尽快树立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领域的法治理念,坚决摒弃“人治大于法治”的错误概念。在二级学院层面,积极推行英语教学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各行各业中外语技能突出的高端人才;培养以法律翻译为特色的专业人才,致力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向外传播,为讲好中国故事尽微薄之力;培养以国别区域文化为依托的对口人才,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于国家长远的战略目标。在个人教学层面,应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灌输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切勿人云亦云,盲目推崇西方价值理念,举一反三地让学生悟出“价值理念没有更好,只有适用”的道理。

  最后,参政议政。党外人士需要具备清晰的自我定位:党外人士是团结在共产党附近的有识之士。因此,党外人士需要积极了解国家大事,学习中央文件,正确解读国家推行的政策,并经常与身边的有识之士讨论,从自身专业出发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南通市几任领导人将建设家乡作为己任全力以赴,促成苏通大桥的建设,消除南通市的阿克琉斯之踵。这样的鲜活事例深深感染了我们党外人士。对于国家建设,我们党外人士不能独善其身,应积极并且正确地“参”政和“议”政,而非“妄议”。

  党外人士如何履职?

  党外人士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发挥专业优势,立足自身岗位,服务国家长远目标和地方战略。十三五规划的解读是此次研讨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那么立足自己外语+外交的跨专业知识背景,如何助力十三五规划呢?可以从以下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促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国家层面对外开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促进全方位对方开放格局的必须。此举重在“融通”和“话语体系”。第一是融通。既不融亦不通的例子可见南海九段线。我国从未在任何官方文件中或者通过正式渠道对外具体阐释中国在南海区域奉行的九段线究竟如何划分。世界其他利益相关国自然弄不清楚界限在何处,因此矛盾和冲突也必不可少。融而不通的例子可见中国在表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习近平主席在去年访美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一带一路”是为了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在此之前,中国未曾正面表述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以至于周边国家对此产生质疑和不安,更出现了他们惶恐中国恢复近代朝贡体系等极端情况。前两个例子均表明中国的话语未能融通中外,自然无法被世界接受。既融又通的正面例子可见“一带一路”“战略”更名为“倡议”的做法。“倡议”一词比“战略”一词更能被周边国家所接受,也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

  其次,“话语体系”也不可忽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其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然而,这不是一个、两个等单个的故事,在故事背后传达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传递中国的话语,传播中国的文化,构建属于中国的一套话语体系,而这其中蕴含着中国核心的价值理念,推行着中国治理的政治模式。因此,“融通”在先,“体系”在后;“融通”是前提,“体系”是目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必需具备外语技能与国际政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党外人士,本人可以自足高校科研岗位,发挥自身跨学科背景的优势,以专业眼光发现问题,报送内参,为国家远期战略的实施尽一己之力。

  2、地方层面对外开放: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建设全球公民适宜居住的海纳百川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从地方层面讲,上海的未来五年规划将致力成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然而,目前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士中的大部分认为上海并不是外国人士心中理想的居住地,其中重要一个原因是上海整体是一座缺乏跨文化意识的城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理念还不够具有国际化视野。究竟什么是跨文化意识?美国劳工部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21世纪社会人们必备的一种能力。英国工业委员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与共事的能力和沟通能力视为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未来五年,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注重培养以国际视野观察当今社会面临的跨文化挑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国际化教育环境下及跨文化职场环境中的沟通能力。这些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进入城市的各行各业为建设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尽绵薄之力。因此他们的跨文化意识直接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整体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我国教育部外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已将跨文化能力认定为外语类专业学生须培养的两大核心能力之一。上海高校的大学生更加需要具备跨文化思维和迎接跨文化挑战的能力。作为外语教师,身担重责,更应自足高校教学岗位,发挥自身外语的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层面的十三五规划,也是党外人士尽一己之力。

  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已经结束,我也顺利地拿到了结业证书,既感光荣,又具压力。接受学习和培训的党外人士在思想和心灵方面应更先进、在行为和时间方面应更自律。我应将学习体会和思想感悟贯穿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希望日后仍有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作者系民革华政支部党员)

作者:方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