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钱花在哪儿了、怎么花?10年间,中国财政透明度又有如何变化?又该如何提升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3月5日晚上,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委员、著名财政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 受访者供图 已经连续9年撰写《省级财政透明报告》的刘小兵代表指出,透明度已由22%增至43%,翻了近一倍,进步蛮大,同时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他呼吁尽快制定财政法,以求所有政府财政活动都纳入法治轨道。 谈议案内容:呼吁制定财政法 看法新闻:今年上会带来了什么议案? 刘小兵:关于尽快制订财政法的议案,这是我们学校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的一个课题,大概从2016年开始启动。 看法新闻:为何要提出这份建议? 刘小兵:主要是希望中国所有政府财政活动,所有的公共资金都纳入法治轨道,有一个基本的上位法进行规范。我们目前没有这种上位法,政府的许多财政活动在法律上都是空白,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包括无序扩大、挤压市场,还容易导致腐败发生。 法律,实际上就是经过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以后所形成的一种规则。如果政府按照这些路径去做的话,应该效果最好。 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如果这个基础支柱没有法律保护,就不是很可靠,这是我们提这个议案的理由。 看法新闻:这份建议都有哪些内容? 刘小兵:我们列举了哪些领域有法律缺失。首先,如今有预算法,要求所有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但实际上现在还有很多公共资金并没有调控到预算,比如住房公积金、国有企业的资产等等。 其次,即使纳入预算法,很多资金的收和支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比如土地出让金怎么收、按什么标准来收、怎么支,没有法律规定。 再次,如今的预算只讲政府收支,没有把存量资本纳入进去。其实这么多年下来,财政累积了一大块政府资产。 最后,具体到政府的支出,每一笔钱的规范如今只有一个财政工作条例而已。 谈透明度变化:九年翻了将近一倍 看法新闻:您的团队发布《中国省级财政透明报告》,至今已近十个年头。据您观察,财政透明度有什么变化吗? 刘小兵:变的地方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宏观的角度。2009的全国财政平均透明度只有22%,到2017年增长到大概43%。九年翻了将近一倍,所以从总体上来讲,进步还是蛮大的。 从微观上来看,31个省份之间也有一些变化。只是没有规律,有些省份今年好,明年不好,反正就是此起彼伏,得不出来“经济发达地区透明度就一定高,经济落后地方透明度就一定不高”的结论。 总体上来讲,财政信息公开的意识有所进步,从最早期保密意识特别强到初步淡化,再到如今认可公开。所以,在接受我们调查的时候,地方的态度也有很大的改观,由原来的不配合或者怀疑,到现在比较积极地响应。 当然,财政公开的程度还有较大改进空间。比如总概的数据愿意公开,细分的数据不愿意公开,越细的数据越不愿意公开。按照现在的信息,公众还无法完整地参与监督,因为知情的程度还不高。 看法新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刘小兵:原因很多,首先因为起点低,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我们的法律有欠缺,比如2014年修定的预算法,对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还不是很高, 再次,尽管很多地方态度、意识都在改变,但还是有顾虑,保密的意识有点根深蒂固。我国有保密法,但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的只是暂行条例,效力没有保密法高。这就致使很多部门在面对财政信息公开时,经常会说按照保密法来做。 看法新闻: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差距在哪儿? 刘小兵:从200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我们就去过香港地区,以及日本等地,发现他们公开得比较细,甚至包括具体的一些会计科目。比如说招待费,包括请谁吃、几个人吃,数据非常多、非常细,且都在网上公开。 只是按照我们目前政府会计核算的方式,这些信息是不反映的,因为收支分类科目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全面反映政府的所有活动。 谈新当选代表:第一年主要是学习 看法新闻:今年还有其他议案提交吗? 刘小兵:其他方面想谈一下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目前,我国的收支分类科目,不管是功能分类还是经济性质分类,还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政府的所作所为。 比如说教育支出,下面相应的有很多款,每一款下面又有十几二十个项,但它们是不是能够反映所有可能发生的行为呢?不一定,结果很可能就是大量的数据堆在一个地方,即其他支出。 现在的政府收支科目没有完全反映政府在做什么,导致做了事后,找不到地方记帐,只好塞到其他里面去了。这次想提一下能不能彻底地修订一下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看法新闻:作为新选人大代表,您有什么感受? 刘小兵:第一年,我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然后结合我的专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发挥的一些作用。 受访者供图 代表速览 刘小兵: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著名财政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他还是《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项目组长,2009年启动,每年一本,以中国31个省的本级预决算信息为调查对象,重点考察各省的信息公开程度,对各省的信息透明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