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祖统工作 >>海外及两岸交流 > 稿件
“两岸一中”理应成为两岸共同认知
2016年03月08日

  2016年选举是一场没有悬念、不对称的选举,所有的筹码都在民进党手上。民进党营造了强烈的换人做、换党做的政治气氛,运用社会运动为其加持,消费艺人吸纳年轻选票。但是,蔡英文未如预期跨过700万得票门槛,689万只是马英九的低标,相当于蔡2012年的609万加上首投族中的80多万,蔡只是获得绿营选民及多数首投族相挺,但并没有赢得蓝营选民、多数中间选民、经济选民的信任。与2014年“九合一”相比,蔡在民进党执政县市的选票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全面下滑,除了桃园、嘉义、新竹3市选票增加外,高雄、台中、台南、云林、宜兰等10个县市均无增加。证明绿色执政品质难以保证,难以赢得民众信任。多数人相信,民进党即将全面执政,但难以稳定执政,关键是其两岸政策无法打通台湾发展的任督二脉。

  选举蕴含的台湾主流民意依然是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更多机会,分享更多成果,实现积极和平与优质发展。面对民意,蔡英文执政后的“第一里路”依然是两岸议题。柯文哲选后第一时间善意提醒蔡作为领导人不能回避“九二共识”,无法像县市长们只须“尊重并了解”即可。受制于种种因素,当选后蔡英文的两岸谈话透露了不寻常的信息,既有冷静、善意、克制的态度,也有消极、负面、情绪的信息。虽然,其在寻找两岸互动之道方面作了尝试,但尚无积极有效的作为与发自内心的根本转变,并没有对“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作出正面的、契合两岸关系本质、面对两岸关系现实以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回答。

  在“1.16”当选讲话中,蔡英文除了重复选前承诺外,字里行间多了“由软转硬”的亢奋情绪:突出“新民意”,强调“民主制度、国家认同与国际参与”等绝不能“被打压”;只讲“维持两岸和平稳定”,漏掉“发展”这一关键词。选前蔡保证她会“沟通、不挑衅、不会有意外”,选后强调两岸都有责任确保“没有挑衅、没有意外”,试图转嫁责任给大陆。

  1月21日,蔡效法柯文哲手法,接受绿营媒体《自由时报》采访时称:理解和尊重当年两岸达成“若干共同认知与谅解”,要求两岸双方共同珍惜与维护两岸“既有政治基础”,包括四种元素:一是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的历史事实、以及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二是“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三是两岸过去二十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协的成果;四是台湾的民主原则以及普通民意。此外,蔡特别强调“台湾人民未来选择权”。

  由此看来,蔡英文由选前只承认两岸会谈的历史事实,转而承认两岸达成“若干共同认知”,这是两岸双方相向而行、营造气氛的良好开始。但人们无不好奇蔡口中的“共同认知”是否包括“九二共识”或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内涵?基于蔡的理念,笔者宁愿不持乐观的理由以免失望。

  值得注意的是,从选后蔡的两岸谈话看出,蔡英文试图以当年两岸两会会谈的“过程论”取代两岸双方达成的“共识论”;以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取代“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内涵论”;以“现行宪政体制”虚化两岸现有法理连接;以20多年协商互动成果淡化甚至否定8年来两岸和平发展成果;以及在适当时候以所谓“民主”、“民意”否定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上述要害在于蔡英文既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也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内涵,混淆了“九二共识”与“九二会谈”,回避了两岸关系的本质,不讲清楚两岸是一国内部关系而非国际关系。

  两岸之间唯有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方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如果没有“两岸同属一中”共同基础,两岸如何“相互谅解”?如何“求同存异”?近8年来取得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基础在于“九二共识”,蔡英文口口声声珍惜两岸成果,如果没有“九二共识”,成果必将化为泡影。如果把两岸关系拉回到15年前民进党第一次执政时“九二会谈”、“九二精神”的纠结中,那就将重蹈覆辙,任凭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最后必然伤害台湾同胞福祉。

  胜选后保持理性、冷静,抓住机会之窗,承担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是蔡英文及民进党人的应有认知。民共之间长期缺乏互信,民进党有责任释放善意、营造良性气氛,特别是面对“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与核心内涵,作出明智的、符合历史趋势的抉择。

  (作者系民革市委台湾问题研究特聘顾问,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两岸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倪永杰)